第五百二十七章献策

  这三个省最近数月,一共被杀近三百名公务员。通过残酷弑杀,震慑了相同处境的其他官员们,这些官员再不敢对抗桓天教,纷纷离开岗位,撤离三省。
  不超过二个月,三个省九成的地盘已经被桓天教占领。政府机构里留下的公务员都是桓天教的信众,虽然驱赶了一部分人,但是很快就有其他信众代替这些职务,整个政府运转一切正常。
  而三省其他地方,桓天教还没有彻底控制,桓天教开始布置组织信众们进行游行示威,集会闹事,甚至围攻政府机关。
  局面越来越混乱,已经无法有效遏制。其他安定的省份,也出现了一些异动,虽然没有这三个省份声势浩大,但是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政府立即采取强力措施,务必保证三省以外的地方保持安定与政局稳定。
  这起事件引起了所有华夏人的关注,大多数网民们在网上对桓天教的叛乱展开铺天盖地批判,要求政府立即派出军队镇压。
  这件事同时引起了国际关注,各国政府都在观察华夏的政局变动,同时对自己国家的局面重新进行审查把控,务求自己国内不出现类似的情况。
  整个局势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华夏政府已经公开定性桓天教在这三省的暴动,视为叛乱。决策层已经派遣军队围困住这三个省,但是没有派军队进入三省进行剿灭。
  因为涉及到三省亿万人口,华夏政府不能不慎重,这些普通信众都是被蛊惑的平民,一旦开战,死伤的都是他们。而幕后主谋者都是修为极高的修道者,热武器伤不了他们。
  网民们见华夏政府一直按兵不动,纷纷上网要求立即出兵,甚至不少年轻人主动要求参军作战。
  网民们热情高涨,为国征战的决心很大。华夏政府一方面安抚着网民们的热情,一方面积极筹划如何解决这个局面。
  决策层召开了若干次紧急会议,没有商量出十全十美的方案。现在采取的行动,严格控制叛乱的范围,使不超出三省范围。另外,严格把控其他省份局面,务求抓出隐藏在其他省份的桓天教成员。一时之间,其他二十几个省份,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特别是那些与桓天教成员有过来往的普通百姓。而这些省份的桓天教成员即使被政府抓捕,也不改初衷,依然无比坚定相信桓天教,相信太上教主教母可以拯救他们,拯救华夏,拯救这个世界。
  华夏决策层见这些被抓的桓天教成员如此冥顽不灵,心情更加沉重。这些都是桓天教外围的成员,信教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桓天教却如此忠心耿耿,那么可想而知,三省的桓天教成员,是多么的顽固不化,根本无法以情感教育让他们焕然醒悟。
  虽然局面极度棘手,但是此事已经拖了一个多月,再也不能继续拖下去了,必须尽早解决,即使血流成河也要去解决。
  如果继续拖下去,一直没法解决,将给世人带来极其恶劣的坏印象,那就是华夏政府没有能力解决这次叛乱,而占领三省的桓天教必然更加嚣张跋扈,最终造成三省事实上的独立,成为国中国。
  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局面,华夏将国将不国,其他蠢蠢欲动的修道门派见有机可趁,极有可能趁机作乱,攫取利益。甚至国外敌对势力,趁机入侵,与桓天教内应外合,分裂华夏。
  到那个时候华夏极有可能四分五裂,分裂成若干个小国家,成为一盘散沙,被国内外势力鱼肉,甚至不用等到天道崩坏,华夏就已经彻底亡国。
  华夏决策层自感压力太重,局面太过艰巨,决定召开人民委员会议,并且邀请了已退休的各大元老们,一起商议国事。
  江老朱老白老曾老宁中则都被邀请到场,退休元老只会邀请曾经的决策层成员,但是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沈近的爷爷沈浩,也在邀请之列。
  人民委员加上这些退休元老,一共四十多人,一起参加了这个重要会议。
  这场会议可以说是华夏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与会众人此刻抛开以往的政见不合,众志成城,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最困难的局面,筹谋献策。
  会议一开始,古越作开场白道:“同志们,共和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如今我们遇见的局面,建国以来从来没有遇见过,极其复杂多变,相信大家已经充分了解了情况,希望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一起筹谋,最后形成决定性行动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华夏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接下来,每个人都被要求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解决方案。
  白老曾老首先做了自我检讨,为自己之前支持吴有伦,向大会道歉。因为桓天教的太上教主吴伟侯来自吴家,他们之前支持吴家,此刻急忙撇清关系,不希望与吴家扯上说不清的关系。
  古越道:“吴伟侯虽然来自吴家,但是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吴家对吴伟侯的桓天教并不知情,更没有实质上的帮助,白老曾老,以及其他与吴家有过联系的人,不用道歉,我们现在面临的难关,是如何彻底解决桓天教”。
  古越将会议的精神明确下来,此次会议不是让诸位大姥们检讨辩白与桓天教的关系,而是商讨出如何解决桓天教的方案。
  在座的众人,有相当一部分人与吴家关系密切,曾经支持过吴有伦,此刻听到古越的话,心安定下来,不再为自己与吴家的关系而感到担心。
  于是会议气氛立即融洽活跃起来,众大佬们积极建言献策,纷纷踊跃发言。
  四十人全部发完言,已经过了八个小时,众人的意见,大致分为两大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