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节

  她这一觉却是睡得香甜极了。
  一睁开眼,南氏就坐在她的床头。南氏听到“一对双儿”的时候,一张常年带着腊黄病容的脸刹那铁青。哆嗦着到了袁府,看到了一对外孙,伸手摸了摸,缩回手来时,表情才好了一点。接着就守着梁玉,等她醒。
  母女俩四目相接,南氏道:“慢慢起,先喝点水。”
  梁玉默默地喝了一碗水,屋里的气氛怪异得让阿蛮等人吉祥话都说不出口。良久,梁玉问道:“是两个。”
  南氏道:“嗳,好好养。你比我强,他们的命会好的。”
  梁玉咧咧嘴,南氏忙说:“女婿今天请了假,外头的事情你不用操心哩。月子一定要坐好,月子里落下的毛病,跟一辈子的。别仗着年轻不当一回事儿,你看看我……”
  梁玉捧着碗,在母亲的唠叨声里,心渐渐地回暖了。
  少顷,宫里即赐下了大批的珍宝。桓嶷既重视梁玉,又爱这个好消息,欣喜得还准备再过来一次。朝政现在他居然不大管了,成日里表现出了一股富贵闲人的气息。
  皇帝不大管事,下面的臣子却忙翻了天。众人忙碌之中,请了假的袁樵就有点显眼。考虑到他老婆是什么人,请假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只有袁樵知道,他这个假请得也是顺水推舟的。
  桓琚生前下令选拔贡士入京参加考试,则原本就是京籍的士子呢?又岂能将他们给落下了?袁樵一个万年县令,正在京兆的管辖范围内,他也是要将在自己辖内的人挑挑拣拣,凑个差不多的人数递上去的。天子脚下,他得选得比别的县都多,以示繁华昌明。
  许多偏僻的地方缺少人才,合格的、送到京城不丢人现眼的少,能把地方官给愁秃了。京城则无此忧,袁樵差点因为人多而想打人。
  在接到家中让他回去守着妻子生产的时候,袁樵已在愤怒的边缘了——他手中接了十几张条子,每张条子上都写着人名!【当我是你们的家奴吗?!】
  袁樵很重视选拔贡士的事情,已看中了一些学校里的好苗子。他对辖区内也颇为上心,又取中了一些才子。凑一凑,他觉得差不多了。偏偏这个时候,许多亲友将条子塞到了他的手上。有持着袁翼的名帖来找他的、有把他舅舅的条子经杨夫人转给他的、有三品大员的亲属,也有他父亲袁籍的同窗好友的子侄。
  将他的桌案塞得满满当当。
  袁樵索性不干了,将假一请,回来往家里一躲。
  然而有些人却是躲不过的,大部分给他条子的人都是亲友,他有了亲生儿女,不亲自登门道贺,也要再送一张帖子来恭喜。袁樵看了半天帖子,又有点生气。想了一想,将名帖“啪”地一合,大声说:“说我有裙带,我便去娘子裙下栖身!”真个往太座裙下躲了。
  对袁先道:“你先看着!我走了。”
  袁先目瞪口呆,他受袁樵的教诲,知道养父不是刚正不通权变之人,可将话说得这么露骨这还是头一次。敬畏地目送袁樵离开,袁先心道:【阿爹是被这些人给气急的吗?】伸手将帖子翻了一翻,把名字给记了下来。
  ~~~~~~~~~~~~
  袁樵走到梁玉卧房门前,几个深呼吸,将情绪平复了一些。凑到帐前握住帐钩的时候,笑容又回到了脸上:“闷不闷?我给你找了几本杂记解闷,让美娘读给你听吧。要不就叫人来陪你下棋?”
  梁玉先不回答,目光在他脸上定了一阵儿,问道:“你有什么心事?”
  论理,有了一双儿女,什么破烂心事都能一扫而空了。毫不夸张地说,梁玉认为袁樵现在遇到的、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上的问题,都应该不是问题才对。她自认还能压得住这个阵,她可活着闯出鬼门关来了。
  袁樵道:“没什么。”
  “嗯?”
  “真没。”
  “说实话。”梁玉不客气地说。
  袁樵坐床边一坐,低声抱怨:“都当我是收垃圾的!要选贡士,人人往我这里塞人,也不想想,塞进来了也得考试,考不出来岂不丢脸?”
  梁玉问道:“都什么人托你办事?”
  袁樵报了几个名字,梁玉听了之后更诧异了:“是他们的子侄还是求到他们面上的?与其求他们,何如求你呢?求三品官与求五品官,哪个价高呀?傻不傻?”
  袁樵哭笑不得:“是是是,因我官小,所以欺负我的。两样都有的,不过多半还是学生子侄。”
  梁玉小心地问:“他们还嫌自己人做官不够多吗?”经过史志远的事情,尤其是苏征,梁玉对朝廷选官用心了解过。袁樵的亲戚故交,一个个都不是凡人,他们自己能举荐、子侄有荫官,不能说生几个荫几个,但是嫡长总是有的,家族的势力是国家制度通过给予官爵来维护的。在她看来,学校、科考实是寒门士子最大的机会了。
  【这都要争,还给不给别人活路了?】
  “谁嫌自家官多呢?谁嫌自己人多?”袁樵坦诚地说,“可他们不该这么过份!”
  “就是!”
  袁樵道:“嗐,说这些做什么?回来我将他们也考上一考,考不过我出的题,统统打发滚蛋!”
  梁玉小心地问:“要是考过了呢?”
  “那就荐上去吧。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真才实学的,如何不用?商君也是通过贿赂才得见孝公的,怎么出现的不重要。哪怕生气,我也做不出来故意压抑人才的事情。锥入囊中,总是会出头的,又何必去拦呢?”
  梁玉想了想,将要说出的话又给咽了下去。【偏偏我现在还不能动弹!】不然她想上一回天。
  袁樵与妻子说了一回公务上的烦心事,出来又是神清气爽,跑到前面再接见道贺的宾客去了。非常巧的,遇到了萧度正与宋奇在说话。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一个是前上司,一个是现上司,同时出现显得怪异。两人虚伪地寒暄,看到袁樵出现,面上不露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这两个人出身、经历、阅历全不相同,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冲袁樵奔过来的时候,很自然的一人一边,给人以老死不相往来的错觉。
  袁樵心里翻了个白眼:【他们俩怎么凑到一起来了?】
  萧度纯是来道贺兼帮忙的,梁玉做事漂亮,晋国大长公主赞不绝口,孙女儿交出去了,又把小儿子赶过去沾点聪明劲。宋奇的心事就多了,他不是个正人君子,再装刚直不阿也不像。皇帝的姨母是要继续交好的,亲自到下属家里道贺也不觉得丢脸。他手里也攒了一把条子,顺道来看看袁樵这个难兄难弟,找点心理平衡。
  第152章 我当珍惜
  宋奇与袁樵交情并不深, 见面寒暄之后只说道贺的事情, 萧度在一边看了, 心道:【怪不得阿爹说宋奇这个人心术不正, 一个上司给下属来道贺还这么的……】宋奇才不管萧度怎么想呢,他对萧度的评价也高不到哪里去。
  袁樵夹在两人中间, 心道:【看你们两人这个样子,就知道朝廷上为什么争执起来了。】
  朝上的争执也很有意思, 三位执政没有倚老卖老故意欺负桓嶷的意思,却又因为桓琚过世, 三人头上的压力骤减而展露了一些本心。譬如萧司空,自己不大出面只管做好山陵使, 但是长子与门生故吏都不是吃素的。而黄赞在桓琚时代的后期,比萧司空要活跃得多,这份活跃又延续到了现在。即便是纪申, 也有一些在桓琚时期不大好做的事情,此时也都提了出来。
  三人做事的时候皆有自己的道理,并没有哪一个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谋私利而有损公事, 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国家。老臣们不欺负新皇帝,可他们自己互相先争起来了。一些在桓琚时期不会起争执的事情,现在也争了个热火朝天。举荐人才、选拔官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罢了。
  萧司空的立场是许多人都能理解的、已延用了很久的观点——朝廷已经很公平了。名门子弟家学渊源,较之非名门出身的人更容易出现人才, 名门子弟比寒门士子吃相要好看, 且朝廷从来没有堵死寒门子弟做官的路。这很能代表绝大部分世家出身的人的立场, 同时也是朝野许多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庶都有。个人素质差不多的情况下,他就更倾向于用家世更好的那一个,因为家学渊源,因为一个人如果有钱,就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出卖灵魂。
  黄赞则有他自己的考量,他也羡慕世家,结亲的时候头一个考虑的就是当世的名门。他的所有子女里,除了一个尚主的儿子,一个嫁了宋奇的女儿,其余皆是尽力结姻名门。饶是如此,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他也是尽力摆脱姻亲的影响,所举荐者以寒士居多。黄赞没有明确的“我要抬高寒士”这样的目的,而是认为没有庞大家族的寒士更好用,因为他们的庞大的家族利益的拖累。
  两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是为国家考虑的。萧司空虽隐,留着儿子、学生跟黄赞争,在儿子、学生顶不住的时候,萧司空再放个话,两下又打平了。
  还有一个纪申,在双方看来虽然“持正”,但是这份“持正”在这个时候就尤其讨厌,因为不知道他在某一件事情上究竟分支持哪一方面。
  袁樵夹在萧、宋二人中间,就有点能够体会到纪申的感受了。
  三人打着哈哈,宋奇半开玩笑地说:“彦长倒会躲清闲。”
  袁樵笑道:“少尹不是也来了吗?”
  以萧度的出身,即便做过地方官也不大能够理解这两位说话的意思,如果只有袁樵他就问了,旁边还有一个宋奇,萧度只能憋着。憋到一半,灵光一闪,笑吟吟地道:“他有儿子可以用,自己当然就能闲下来啦。”提出要看袁先去。
  萧度一走,袁樵与宋奇也就能说两句悄悄话了。萧度则找到袁先,单刀直入问明了情况。袁先连猜再蒙,将袁樵遇到的事情猜了个七、八分,悄声对萧度说了。萧度惊讶地说:“这有何难?秉公去办就是了。”他从出生开始,背后的靠山就硬得不得了,自然可以“秉公”,袁樵要“秉公”可比他吃力得多。
  袁先笑笑:“家父也是这个意思,只是遇到事情生气罢了。”萧度笑道:“我就说嘛,断不至于难得到他的。他有什么想法,只管去干就是了。”袁先道:“等阿爹销了假,事情就会有眉目了吧。”萧度道:“嗐,那还担心个什么劲儿?”语毕,没有再提这件事情。朝廷上可为贡士的选拔又有了一番明争暗斗。
  ~~~~~~~~~~~~~~~~~
  桓嶷将执政与自己所信任的大臣都召集起来,商议科举的事情。
  执政们皆认为自己是一片公心。
  先是,君臣一致决定了一件事情——本次科举的录取比例比往年要高一些,除了各地的贡士,已到京城的士子,经过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只要相关的条件符合,也可以参加考试。这些人都是出身良民,身家清白到连父祖都是良民。看似公平,实则又内含了一个问题——寒士与名门子弟都是良民。【1】
  考试还没开始,就为萧、黄之争开辟了另一个战场。无论是袁樵还是宋奇,也都以为名门子弟的素质更高,这是他们的经验,出身不大好的宋奇自己就深有感触,但凡还有点公心,就得承认萧司空虽然讨厌,不过有些道理还是对的。这两个人位置不算很高,却也很能代表相应人群的观点。
  官员的选拔、录取,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的公平,朝廷会有一些政策的倾斜。譬如,哪个地方录取的比例要高一点,哪个地方录取的人数要多一点。这些在主政者的时候都有一杆秤称着。为了比例,黄、萧双方在桓嶷面前争了个面红耳赤。
  双方皆不认为自己是在争什么“士庶”,他们说的就是选拔人才。
  萧司空认为,京畿及附近地方文物昌明,所以录取的比例那就得高一些。安抚士人之心固然是重要要的,所以为了避免偏远地区太难看,可以将连远的州府列出来,每州给一、两个名额,除了这些名额的保证之外,其他的就需要向京畿倾斜。
  黄赞则不同意这种观点,黄赞认为天下不止京畿文物昌明,且总是京畿及几个有名的家族所源自的地方比例高,不利于收天下士子之心,认为要适当增加东郡等近来发展良好的地方的名额比例。
  桓嶷心道:【司空是京畿人,黄侍中是东郡人。二人所持论虽不能说是没有道理,却也……】他虽年轻,看这个却是看得明白。官场上的同乡之间,也是一种颇为亲密的关系,还不能说不对。
  双方的争执还在继续,萧司空一方认为,京畿子弟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做事比偏远些的东郡那种几百年来没啥名士名家出现的地方的人要好得多。黄赞一方不服气,认为京畿子弟纨绔习气重,做官未必就好了。
  “虽把握大政稍有欠缺,然而务实,更能体察民情,知道人间疾苦,不会只知吟风弄月,”黄赞说得也诚恳,还引了一句话,“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2】
  萧礼这边则不客气地举出了近年来考评不错、政绩亦好的官员的例子来。京畿多世家子弟,出仕多、做地方官的也多,找这样的例子出来也不难。萧礼道:“良二千石者,早已在朝廷之上了。”
  双方就比例问题争执不下,桓嶷打了个哈哈:“孰优孰劣,考出来就知道了嘛!至于如何取士……唔……这样,今年取个六十人,如何?”桓嶷和稀泥的功夫也有一些,他的意思,录取的人多了,饼做大了点,大家都能分点饼渣,争执也就不会太显眼了。
  录取的问题桓嶷早已想过多次了,他只要有人可以用、用得顺手,要国家能够和谐的运转。是以他又同意了萧司空观点中的一部分,即要向偏远地方稍作倾斜,京畿也不可以忽略。同时,凡外地自己到京城游学的士子可以报考,但是算他们的祖籍,而不算是京畿地区的推荐,这样比例上看起来也比较好看了。
  萧、黄二人得给桓嶷个面子,都怏怏地说:“陛下圣明。”算是勉强同意了。
  桓嶷舒了一口气,心道:【做太子时以为做皇帝不难,怎么样是对、怎么样是错、怎么样是公平,一一都在我的心中,还以为先帝做事有时不算公允。如今自己做起来才知道,哪怕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能够像小孩子一样选一个丢一个呀!】
  叹息良久,桓嶷问孙顺:“娘子可有闲暇?”
  孙顺道:“娘子先前颇忙,这两天略好了一些。”
  桓嶷笑骂他一句“滑头!”
  陆皇后岂有不忙的?桓琚的后宫还没搬完,搬了半拉还留半拉,桓嶷的妻妾不好马上就搬,以免显得太浅薄,倒像是赶人似的。又不能让桓琚的后宫拖拖拉拉留在这里不走,还得有个规划,尽早让她们搬家。这得陆皇后协调。
  除了陆皇后受内外命妇朝贺的时候须得到昭阳殿这所正殿里举行仪式之外,桓嶷的妻妾还在东宫里暂时栖身。而后宫的人员正在搬迁,宫殿又要稍作整饰——昭阳、昭庆、延嘉三殿都封闭很久了,不住人的屋子朽败得快。
  朱昭容与两位美人换了身份,所役使的人数也要相应的增加。宫里才放了一批宫女出去,陆皇后又要从剩下的人里挑选合适的人员加以补充。
  林林总总,皇后比皇帝还要忙些。孙顺的回答也就显得很有意思了——您要有要紧的事,皇后就不忙,没有,那就忙。
  桓嶷恰有一桩要紧也不要紧的事,想了想,还是决定邀陆皇后先去袁府看望梁玉。
  ~~~~~~~~~~~~~~~~~~
  梁玉正在关禁闭。
  产妇不能下床是传统。如果是在乡下生计艰难,月子里下地都是有的。到了袁府这样的人家,别说一个月,她就是在床上躺一辈子,都能有人好好地伺候着。婆家也关心,娘家也关心,南氏被杨夫人邀请到袁府小住,就近看着女儿,押着她坐月子。
  梁玉硬是在大热天被捂在了屋子里,就盼着能时不时有人来看看她。朋友如丰邑公主、刘湘湘等也不能天天往她家里跑,至如宋奇这样来道贺的人,她就更见不到了。每天能解闷的就是跟南氏说说话,让吕娘子、美娘给读读书。孩子都不用她自己带,他们有乳母、保姆、打杂的丫鬟。南氏很感慨:“你这才是坐月子的样子啊!我们那时候……”
  梁玉耐着性子听南氏讲古,这话南氏三天说了八遍了,桓嶷与陆皇后的到来让她免于把第九遍再听完。帝后二人的身后,尚在家中的两位夫人也陪同过来了,袁先与萧家小娘子上学的上学、回家的回家,都不在。袁府在家的人口就这么聚齐了。
  只要有人来,梁玉就是高兴的,但是听到来的是帝后,她很惊讶:“他们怎么来了?事先一点风声没听到!快,给我换衣裳,香呢多熏点儿。”南氏非常的开心,她见桓嶷的次数不多,桓嶷却是她最挂心的孙辈儿——别的孙子都有父母照料着,只有桓嶷可怜。
  桓嶷来看姨母,额外见到了外祖母,非常的高兴:“阿婆也在?好些日子不见,我可想你。”
  陆皇后与梁玉对望一眼,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疑惑——桓嶷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直白地说出想念,她俩的印象里是几乎没有的。跟桓琚表达孝心的时候除外。
  南氏不知道这一点,也高兴得紧:“我也想圣人哩,怕耽误了圣人的正事儿,就不敢去看圣人。家里人说,宫里现在也忙哩,圣人和娘娘都辛苦了。”
  陆皇后赶紧说:“待宫里安顿好了,就请阿婆只管来。”她随着桓嶷,对这些人不称呼什么“夫人”,还用的家常的称呼。
  桓嶷紧接着就说:“对!就是这样!她们也快搬完了!”
  【不对,】梁玉心里说,【这都不像你了。】桓嶷展现出了一种亢奋,他灵前即位的时候都绷得住,显出个少年老年,让大臣很欣慰年轻天子似模似样。现在的桓嶷的情绪则非常的不对头。
  南氏则说:“别赶人家,别赶人家,寡妇娘们儿本来就可怜,可得先给安顿好了去处。”
  桓嶷道:“会的,会的。”
  【话有点多啊。】梁玉越发狐疑,用疑问的目光看向陆皇后。陆皇后看懂了梁玉的眼神,因为她也正在疑惑,从桓嶷突然拉来出来,到现在桓嶷的表现,陆皇后自认与丈夫还算知心,竟也猜不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